中國傳統為什麼重視「忠君」 ─ 論南方朔的謬誤

中國人的歷史觀,本質上是一種虛無史觀,在位的統治者都自認代表了正統,他講究天地君親師這種封建價值,而完全缺乏人權和進步的價值,他只會要求人民向他團結效忠,不向他效忠就是造反,而可以殺害壓迫。

因此,早年的學問家梁漱溟遂在他所著的《中國文化要義》裡就指出,中國人的歷史價值觀,只有成王敗寇這種封建價值,而沒有人權進步的標準。

— 南方朔《二二八只殺了兩萬人,太感謝了》

 

今天 (3/4) 看到蘋果日報,刊登一篇知名文化評論者南方朔的專欄,在抨擊前日王曉波所言「二二八只殺兩萬人」的言論。王曉波的言論當然有可議之處,不過南方朔文中所提關於中國歷史的理論基礎,卻是大謬不然,漏洞百出。

文中將中國傳統所謂的忠君思想,粗糙的解讀為「封建」和「缺乏進步價值」,卻沒有對這股思想背後的形成原因多做思考。這是大眾流行思想的常見問題,但是出自於如此知名的文化評論者筆下,未免令人大失所望。

要理解中國傳統為什麼這麼重視「忠君」思想,以及這股思想為什麼兩千餘年來始終被合理化,必須先了解幾件背景知識:

  1. 自遠古以至清朝的古代中國,是廣土眾民,有眾多不同方言、風俗習慣、地理人情的居民構成。不同地區的人民習慣殊異,不可能在生活細節上強求整齊統一,因此需要由中央到地方層層傳遞的政治架構來處理。中央政府只能在原則上做大綱式的規範,而細節則交由地方政府決定如何施行。
  2. 古代中國完全是農業社會所構成。農村的穩定是一切政權的基礎。
  3. 農村的穩定奠基於幾個方面:
    • 道德層面的教化 (這部份主要由儒家理論填補)
    • 地方治安的維持 (這部份主要由保甲、宗族組織、以及地方官員處理)
    • 農業經濟的穩定 (包括水利設施的修築、物價的平抑、確保糧食等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天災人禍時期的急難救助,這部份需要由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的合作)
    • 抵禦遊牧民族劫掠的國防力量 (因各朝代政治制度而異,但是大體上來說是中央政府的責任)。

在中國歷史上,所有軍閥割據、私人武裝團體興盛的時代,都是在中央政府衰弱不振、無力負擔穩定農村責任的時代。就如同從春秋戰國、到楚漢相爭、三國割據、魏晉南北、五代十國、….  甚至到民國初年的軍閥割據,都是類似的成因。就如同黑道的存在是為了補白道的不足一樣,就因為中央政府 (白道) 沒有能力解決一般民眾的生活問題 (治安、經濟、教育…),所以人民才會轉而尋求私人武裝團體 (黑道) 的協助。稅收等於是政府收的保護費。既然政府收了稅收卻沒辦法提供保護,人民只好投靠黑道的懷抱。黑道的勢力如果夠龐大,最終就會漂白成為白道,取而代之了。

那麼,「忠君」的思想在這裡面扮演什麼角色呢?

首先,忠君思想強調的是政權的穩定性。如果這個政權的運作基本上沒有問題,也能夠提供人民保障、解決他們的問題,那麼效忠這個政權、鞏固他的穩定性就是應該的。畢竟沒有人希望看到平和的年代出現戰亂。如果只是為了某些人的權力慾望而推翻既有的社會穩定,絕非一般人民之福。

當然,你會問,如果這個政權本身有問題怎麼辦?忠君思想並不是要求無條件的盡忠。傳統理論提供了簡單的解決之道:「君不君則臣不臣」,「聞誅一獨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如果政權不能夠解決人民的需求,那麼推翻這個政權當然被視為合理。參與的群眾被稱為「起義」而非「暴亂」。

其次,這種「起義」的概念確實受到「成王敗寇」的觀念影響。敗者為寇,推翻政權的過程中失敗的就會被打成亂黨。不過成王敗寇的背後,更根本的原因在於 – 為什麼成者為王?不是因為奪權者天生是王者,而是因為他比自己所取代的政權更能解決人民的問題。不能解決的,就像李自成一樣 ─ 在北京稱帝一天就匆忙落跑,最後還是落個「敗寇」的下場。

簡單說來,「忠君」的思想,在現代看來雖然彷彿陳腐不化,卻是古代中國十分有效、也符合大多數民眾利益的政治理論。天子在古代中國充滿了道德的象徵意義。忠君的背後,其實是對「還能夠解決問題的政權」確保他順利運轉的概念。

在這些「知名文化評論者」大肆批評以前,還真希望他們能夠先體會這些歷史的成因與形成的因素,而不只是武斷的說他們「封建」、「缺乏進步價值」,這樣拿現代概念套在古代上面簡直牛頭不對馬嘴 ─ 就像批評古代沒有網路可以用所以很落後一樣可笑。我們都希望「文化評論」,更言之有物,不是嗎?

2014 台灣的機遇和挑戰?

2013 年尾到了,許多人忙著總結,我喜歡做點展望。2013 台灣充斥著毒食品、政爭等議題,但是在東亞議題的影子下,2014 島內的爭端都算不上什麼了。2014 對台灣,恐怕會是充滿壓力又帶著機會的一年。

關鍵還是在亞洲的中日問題。

過去幾年來,日本企業對台灣的投資逐年增長。2012 的日本對台投資案數甚至是 2009 的兩倍多。除了受到日本國內經濟影響以外,更有著中日之間交惡的因素。日本企業去大陸做生意不能不更謹慎的盤算政治風險,相對來說台灣跟日本的關係十分親近而且對大陸的商務管道沒有大阻礙。利用台灣做跳板來經營大陸生意成為很自然的選項之一。

日本被擠壓的部分資源往台灣靠攏,對台灣來說當然是好事情。不過如果衝突激化,軍事行動爆發之後呢?

大家都知道我始終認為中日是不免一戰的。2014 風險尤其高,時值甲午戰爭 120 週年,誰也不知道會不會再來一次廿一世紀的二次甲午戰爭。沒打仗當然最好,倘若戰事爆發乃至結束,台灣會面臨怎樣的情況?

首先很明顯的是,中日政府兩邊背負的風險完全不同。日本自衛隊倘若戰事失利,美軍必然介入調停 – 美國絕對不會允許解放軍踏上日本領土,破壞美國第一島鏈的疆界範圍。相對來說,如果解放軍輸了,共產黨必然迅速垮台,無人可以避免。因此我假設戰事的結果是大陸獲勝 – 因為共產黨輸的成本太高,要就必須想辦法不打,一打就必須打贏。甚至就算輸了裡子,面子上也必須弄成好像打贏了。

如果共產黨獲勝,可以想見的是會發生幾種現象:

  1. 共產黨權力基礎大增。這場戰役成為韓戰後再一次確認中國軍事地位的指標,無論在國際場合還是國內都影響力大幅增長。
  2. 自信心的過度膨脹。如同日俄戰爭之後的日本一樣。
  3. 更迫切往太平洋發展的需求。中日之戰即使能佔得上風,依然不可能透過日本突破第一島鏈。但是長期來說,一天大陸不能把軍力投放到太平洋,一天它就沒有能力維護自己的海外利益。

三點影響的對象都是台灣。

還記得 2013 年十月習蕭會的時候。習近平的談話似乎台灣媒體都無人注意,很少人意識到中共領導人的對台語調開始有變化了:

習近平指出,[….] 著眼長遠,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我們已經多次表示,願意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就兩岸政治問題同台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對兩岸關係中需要處理的事務,雙方主管部門負責人也可以見面交換意見。

當時我便說,如果將來歷史回頭看,這應該是北京施壓政治協商的起點。可以想見的是,如果 2014 東亞的確爆發中日之間的軍事衝突,那麼中方獲勝以後,台灣面對的壓力將會空前巨大。我們雖然不致於看到軍事統一的行動,但是經濟文化等軟性的壓力恐怕會接踵而來。

挑戰和機遇是很明顯的。不過,看的到、準備好了嗎?

為什麼我始終認為,近年中日必定開戰

有我 facebook 好友的人大概都知道,我近一兩年始終認為,不遠的將來中國大陸和日本必定開戰,而且最有可能就是 2014。常常都有人見面的時候問我為什麼這樣看?週末抽點空剛好來寫點文章說一下。

從大陸的角度來說,2008 的北京奧運和金融海嘯,讓大陸有了大幅提昇的自信心。背負著前清一百多年飽受欺凌的血淚史之後,在毛澤東振臂高呼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 60 年後,他們現在真的相信自己擠身強國之林。街頭巷尾所有的民眾都有這個情緒:今天的中國強大起來了。我們不去欺凌他人,但是也絕對不容其他國家再來佔我們便宜。尤其是日本。二次大戰的帳不跟你算已經是我們寬大了。如果你們再來挑釁絕對讓你好看!

釣魚台剛好是個敏感的導火線。

日本政府 2012 年將釣魚台「收歸國有」的事件開始,摩擦不斷升溫。鄰國之間領土有爭議的現象並不罕見,但是國際間在進行合作的時候,多半以擱置爭議的方式處理,不能談的不要談,先談可以合作的項目。日本首相安倍則是強硬表示日本絕不接受擱置爭議的作法,要求中國政府只能接受釣魚台是日本領土。

這在中國政府當然是不能接受的。先不論領土疆域本來就是任何國家都不輕易退讓的底線,中日關係更是近代中國最深的傷痛。政府領導人如果在主權問題上面對日本屈服,形同百餘年來中國現代化的成就盡數化為烏有。我敢說,任何大陸領導人如果承認釣魚台是日本領土,他的領導位子絕對坐不上三天。換句話說,中方的領導人,陷在一種一步也不能退的窘境上。

從日本的角度來說,失落的二十年帶給日本巨大的影響。經濟長年不振帶來的不只是消費的低迷,也形成國民自信心的降低。徘徊在低谷的低生育率,更讓原本嚴峻的國家財政雪上加霜。人民渴望強而有力的領導人帶領他們走出泥淖。整個經濟局勢像極了二次大戰前的日本。

這一切都為軍國主義復甦提供了充足的養分。

但是最關鍵的部份還是,日本的經濟體系基本上已經無可救藥。希臘鬧歐債危機的時候,gdp 對國債比例才 148%日本早在 2008 就破 200%近年又瘋狂暴增,在今年日本債務正式突破一兆日圓。等於是平均每個日本國民身上要背負近 800 萬日圓。日本已經完全沒有出路。

唯一的出路就是打仗。

打南韓 / 台灣?不可能。這兩個都跟菲律賓一樣是美國樁腳。日本在二次戰後形同美國的保護國,不能不看美國的臉色行事。俄羅斯?更沒有希望。左挑右挑好像只剩下中國大陸。反正有釣魚台這個題材可以發揮。

對美國來說,中日開戰是利多於弊。首先日本向美國的軍購金額必定大增,其次美國更可以趁機加大對日本的影響力,順便在實戰中觀察大陸解放軍建軍的戰力和戰術。倘若日本戰敗,美國會以調停者的姿態介入,持續防堵大陸勢力深入太平洋。倘若大陸戰敗,美國更會以民主大國的身分,直接「協助中國戰後重建」,扶植親信的政權,從核心上掌握中國的制定議題能力。

簡而言之:

  1. 日本由於國內環境致使右翼抬頭,財政因素導致政府捨戰爭之外別無他途。
  2. 戰爭對象除了中國大陸,別無他國可選。
  3. 釣魚台是個現成的極佳導火線。
  4. 即使知道有戰爭的風險,但是大陸領導人迫於歷史因素和民眾情緒,不可能在敏感議題上對日退讓。更不可能在領土問題上讓步。寧可開戰。
  5. 唯一有能力事先調停這場戰爭的美國,有充足的利益誘因讓它坐視這場戰爭發生。

肉食者演的戲 – 寫在國慶之前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 顧炎武 《日知錄》

明代的大儒顧炎武,曾經發表過著名的「亡國與亡天下之辨」。他明確的指出,政權的更迭重要性遠遠比不上道德淪喪、仁義渙散。所以才說「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亡國只不過是政權的交替,這些事情給那些領俸祿、吃得起肉食的官員王族煩惱。但是,確保道德仁義維繫在世間,這就不只是那些狗官的事情了,「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成語典故就是這樣來的。

今天是中華民國 103 年國慶。單純從這個時代政治人物的角度來看,這個國慶日還真是弔詭無比。立法院長捲入司法關說醜聞,總統身陷能否任意廢立國會議長的憲政漩渦,司法機關牽涉到剪不斷理還亂的違法監聽。理應負責監督的在野黨也不遑多讓,一樣涉入關說醜聞的在野黨鞭毫不避嫌球員兼裁判的在立院持續砲轟調查他的司法機關,同黨人士也毫不以為忤的站在身邊聲援。政壇污濁之不堪,不免讓人有「俟河之清,人壽幾何」之嘆。

可以預見的是,這幾位大人物在今天的國家慶典上,一樣會惺惺作態,彼此笑嘻嘻的互相祝賀。排排站給媒體拍宣傳照,演出一副相忍為國的美麗圖像。誰說政治不是演戲?

但是如果拉開歷史的縱深,從五千年歷史長河的高度往下看,眼前的這一切都微不足道。這些政治人物的嘴臉,彷彿都市中污染的煙硝。從高山之上遠眺,這些煙硝便和山嵐一般相雜無間。漫長的歷史中,有亂也有治,有分也有合。越是污濁的時代,才更顯得出璀璨的人性光輝。數千年來有亡國,卻未曾有亡天下。因為仁義道德藏在精神文化,精神文化藏在人心。

記得幾年以前寫過一段話:

我為前人逝去的精神氣蘊嘆息不已,也對現在人格精神蕩然默然搖頭。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夠重新見到,那屬於中國文人的,溫煦如玉的氣質?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夠重新見到,那屬於中國士人的,清勝冰雪的情操?

我還抱著希望,雖然我在一片黑夜之中,還沒見著一絲曙光。

今天我依然看著社會上的黑暗,但是我知道光的存在,因為那道光就在我們的心裡。至於亡國與否,政權歸誰,誰該下台?就讓那些肉食者的政治人物們去演他們的爛戲吧。

寫在中華民國 103 年國慶之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

後 Google 時代差不多該到了

時間真的很容易讓人遺忘很多事情。

誰還記得 2004 Gmail 剛問世的時候,大家都以能收到 Gmail 邀請為榮?每個人都有五個邀請函,我每次邀請函一出來馬上就發光了。當時主流的使用者都還在用 outlook 當做 email client,所有的 webmail 頂多都只有 100mb 的免費空間。不管是 Outlook 還是 Thunderbird 都又大又肥,webmail 又不能管理多少郵件。Gmail 出來的時候像是救星一樣,所有人都把它當救世主。當時它也是劃時代的里程碑,大家發現第一次 web 軟體可以做的比桌面軟體更好用更流暢。九年後,現在的 Gmail 改版一次比一次難用,這陣子新版的 tabbed inbox 完全讓人找不到郵件,逼的我又重投 desktop email client 的懷抱。

我還記得 1999 年第一次用 Google 搜尋的時候。整個使用驚艷無比。在 Google 出現以前,大家都知道要找到對的網頁,你只能去 Altavista 之類的搜尋引擎,然後努力過濾搜尋結果,翻了好幾頁終於找到你要的內容的時候,趕快存到書籤裡面。因為下次可能就找不到了。當時主流的搜尋像是 Altavista、excite 等等搜尋引擎都充滿了廣告和垃圾頁面。花在過濾訊息的時間遠比花在找資料的時間還要多。

用過 Google 以後完全不一樣。通常你要的結果精確無比就出現在第一筆。而且整個頁面清新乾淨,沒有無謂的廣告。你再也不需要存書籤了,因為你知道就算你忘了網址在哪裡,下次你總是找的到。這種經驗,在近十年才用搜尋引擎的人或許沒辦法體會,但是有在 90 年代找過資料的人就知道我在說什麼。

2002 年念研究所的時候,找資料以前,學長們還需要特別叮嚀的問一下:「知道要用 Google 找資料厚?」為的就是怕我這個菜鳥學弟浪費不必要的時間去垃圾裡面挑東西…  Google 透過 Adwords 平台賺錢以後,我非常替他們高興 – 因為他們的搜尋真的很棒,我希望他們賺很多錢,因為我也真的覺得他們值這麼多錢 – 他們可以幫世界上這麼多人節省時間和精力。這產生的生產力豈能輕易估量!

現在你要在 Google 上面找東西,是的,Google 還是很準確。可是功能越來越花俏,廣告版位越來越多。甚至在某些狀況上,Google 的「準確」搜尋結果只佔頁面的不到 10%,剩下的全是廣告。

Google 很強大,也曾經很好用。但是我想,這個世界應該已經準備迎接一個「Google 可以被取代」的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