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買書比看書還快嗎?

昨天,在 aNobii 閒逛的時候,我發現書蟲俱樂部有個熱門的討論串:「你買書快過看書嗎?」忍不住點下去看,用戶們紛紛哀鴻遍野,每個人都在訴說買書快、看書慢的煩惱。

我自己每次買書,不管是在 Y拍、網路書店、實體書店,每次都是大概六七本、七八本的買。尤其是癮頭上來的時候更是克制不住,看到好書就想帶走。可偏偏我看書又很慢,尤其是我喜歡一邊看書一邊思考。看一頁書,然後發呆想個五六分鐘是很常見的事情。看書看的慢,加上平常要工作、還有每週一本的 Economist、每兩週一本的 Fortune 要定期消化,長此下來,待看清單的書總是越積越多,絲毫沒有減少的跡象。

每次回首看到架上已經放不下、堆積成山等我看的書,心中不只慚愧,更有難以遏制的衝動想馬上把餘書看完。每當這種時候,我都只能勉強克制情緒,用「入山何必太深」來安慰自己。

可有這種煩惱的一定不只我一個。你也是買書快過看書嗎?你是怎麼處理這種煩惱的呢?

為什麼四部是一部,經史子集本一家?

在上篇回泰瑞comments 中,我提到四部本一家。為什麼會這樣說?好比說,四庫全書不就是經史子集四部嗎?怎麼會混為一談呢?這或許應該從四部的淵源說起。

中國學術,雖分四部,然經學最早。在經學以前,其實只有詩、書。書只是一些政治文件,然而詩三百則流傳至今。易經雖自古相傳,但是古時只是卜筮的書籍。換句話說,在上古時期,學術是不流通的,只由政府最高層主掌。所以孔子當年才會說,「春秋,天子之事也」。

開啟學術流通風氣之先的,正是有教無類的孔子,開啟了私人講學風氣之先。到漢武帝時,以詩、書、易、禮、春秋為五經,設立五經博士。從此以後,各代經學,只有傳述,沒有增添創作。經學所講,也不出周公、孔子的理想與實踐。那麼經學在漢朝,豈不正是史學?春秋為五經之一,但是春秋也是第一部私人撰寫的史書。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從漢朝開始,經學即是史學。

回到子學。先秦諸子當中,孔子開私人講學風氣之先,遂儒家先起。然而在學術思想大鳴大放的戰國時代,最先有經的是墨家。論語編篡,則在孟子之後。其他各家,更在儒墨之後成書。但是即便是為儒家開山的孔子,也常稱道周公文王。後代儒家則更上推到堯舜禹三代。墨家則說,「非大禹之道,不足以為墨。」道家在之後而起,但是更上推到黃帝。至於陰陽家、農家,無不取法中國上股相傳的帝王。等到秦朝統一天下,贏政自稱「始皇帝」,也是從春秋十二紀來的。如此說來,先秦諸子的淵源,全都是由史學而來。

到漢代太史公著史記,也自己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正表示太史公寫史記下來,原意也是為了跟先秦諸子一般,自成一家言。從太史公以降,後世二十五史,也無不成自家言。子學史學,實在沒有多少分別。

再論集部。像先秦諫逐客書、漢代的治安策,豈不是當時著名的奏議文?不也可以納入集部?三國時代的建安文學,如曹操的奏議詔令,或者是諸葛亮的出師表,不也適合收在集部?但是其一人的作品,正是他自己一家之言,也是一人之史。那麼這些作品,不也屬於子學、史學範疇嗎?就算退一部說,經書的詩三百,在古時候不也正是集部?論語雖是子部,但也屬於集部。如此說來,集部只是較為單純的子部而已。

總體來說,中國學術雖分四部,但大體不分子、史兩途。然而子部又由史學衍生而來。子學教你做人的道理,史學教你做事的道理。一內一外,相輔相成,渾融一體。這也是為什麼孔子會說,「吾道一以貫之!」因為確實就是「一」啊。

參考:《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史學發微

GMail 的 spam 狀況

大家會用 GMail 多半都是因為他比較快、用 GMail 聽起來比較 cool,或者是因為 GMail 的垃圾信真的很少。

spamchart 剛剛在這裡看到右邊這張有趣的圖,是 Google 拿來宣揚自己對抗廣告信有成的戰績。圖表看起來相當漂亮,GMail 誤判的廣告信比率始終很低,而且三年來不斷下降。

相對的,在現在 Spam Email 一天比一天更多的情況下,spammer 寄給 GMail 的廣告信反而呈現下降的趨勢 – 表示這些 spammer 或許根本就已經放棄在 GMail 發廣告信了,而轉戰其他比較容易發成功的 Email provider。

回過頭來看 Yahoo 的話,Yahoo Mail 宣布信箱容量無上限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現在的 Yahoo Mail 介面也做的炫目華麗,用很精巧的 Ajax 把整個信箱做的跟 outlook 介面差不多。但是偏偏 Yahoo 垃圾信多的跟鳥蛋一樣,判斷垃圾信的準確度大概只有 50% 而已 – 跟 GMail 這張圖所顯示出來,接近 100% 的數字顯然差異甚遠。而且,在 Yahoo Mail 點選「這是垃圾信」永遠都沒有效果!

我每個從 Yahoo Mail 跳槽 Gmail 的朋友,全部都是因為受不了太多 spam。Yahoo 顯然也知道這個問題的存在,不過什麼時候才能比較有明顯的改善呢?也許在這個問題解決以前,Yahoo Mail 都解決不了使用者流失到敵營的狀況吧。

話說回來,GMail 的 engineer 居然還配合拍了一個公關短片?實在滿好笑的 :p

當創投要你公司 20% 的股份時…

話說月初在 A VC 看到一篇很精采的文章,一直想翻譯過來,不過卻苦無時間。剛好這幾天想東西想的很累,翻譯一下好文順便讓腦袋放輕鬆也不錯…

[該文作者為 Fred Wilson,是著名創投 Union Square Ventures 和 Flatiron Partners 的 Managing Partner]

在創投事業裡面,大部分人都認定,創投為了彌補他們投入某項投資所花費的時間精力,他們必須至少抓 20% 的股份,最好能夠佔 30%。

我一天到晚都聽到這些東西:

「除非我們能夠佔 20% 股權,不然這筆生意我們不做。」
「這份協議裡面我們只佔 22% 的股份,和我們的目標 25% 有距離。」
「我們只佔少少 15% 的股份,沒辦法得到合理的回饋。」

在我看來,這些根本是放屁。你佔這些股權,不代表你必須拿這麼多。

在我管理的 Flatiron 一個投資案中,當我們投資的 comScore 上市時,Flatiron 大約擁有 14% 股份。comScore 的 14% 當時市值大約 1.2 億美金。我沒有辦法告訴你我們買入的成本是多少,也沒法子告訴你我們出脫了多少股票,但是顯然這是一筆戰果輝煌的投資。我認為這對我在 comScore 上花了八年的時間精力,是很合理的回報。而且我也可以告訴你,我在 comScore 上面投下的心血絕對不比任何其他一家公司少。

當 TACODA 賣給 AOL 的時候,Union Square Ventures 剛好也擁有大約 14% 的股權。光這筆投資案的回饋,我們回報給投資人的利潤比他們有史以來丟進這個創投的所有錢都還要多。對我來說,這算盤聽起來打的過。

這只是兩個近期的例子。但是我可以一直繼續講下去。在投資的公司裡面,我們只擁有 15% 的公司數量比我們佔 20% 公司還要多。

當然,對每家創投來說,他們追求的利潤不一樣。有的創投本身是鯨魚,他們需要大量的收益才能達到利潤目標。也因此他們希望在有前景的公司多佔一些股份。但是這基本上是創投要處理的問題,跟創業家沒什麼關係。偏偏我們現在正在把這個問題往創業家身上推。

現在我們在告訴創業家們,「我們要你公司的 20-30% 股份才能解決你的問題。」這實在沒什麼道理。我要不厭其煩的再説一次。在創投事業中,最稀少最珍貴的資源,是聰明創業家,他們有輝煌的點子,而且願意一週工作 100 小時只求夢想早日實現。錢在創投事業中並不是什麼珍貴的資源。但是我們現在卻變成我們對管錢比較在行了。

我想要盡可能的多支持一些有潛力的創業家。因此對我來說,擁有投資公司的不到 20% 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我們經常從不到 10% 開始出發,然後隨著時間演進、信賴逐漸建立,我們才開始增加持股。

別誤解我的意思。我當然希望佔有 25% 或更多的股份。但是我不會說這是必備的投資條件。我們必備的條件反而是,尋找最棒的創業點子,和一流的創業家合作,然後想辦法在生意蒸蒸日上的時候得到約 4 – 5 千萬美元的回報,然後抽身而退。

而且這並不需要佔 20 – 30% 的股權才能達到。我在這行已經混了 21 年了,我知道我在說些什麼。

許多人現在募資的時候,常常開口一要 funding 就是要 $5M,我上週也才聽到人說,很基本的 funding figure 是 $1M。創業家良莠不齊漫天討價獅子大開口,VC 也樂的著地還錢。這篇文章其實只是要說明,慣例上大家常見 VC 的 deal 都是抓 20 – 30% 的股份,不代表這是必備條件。

當然,也沒有什麼基本的 funding figure,你開口要 $5M 也不會讓你在 VC 的案子裡面看起來比較聰明。

孔子高不高有什麼重要的?

孔子今天看到新聞說,北大中文系的李零,又開始發表高論,說孔子在古時候是巨人。自從上次他說孔子是「喪家犬」以後,這是他第二次因為評論孔子上新聞。

不過,孔子多高干你屁事?自古以來對於孔子身高的記載多不勝數,可考有據者卻付之闕如。你今天可以根據 xxx 的記載說孔子是巨人,明天也有個人可以跳出來根據 yyy 的筆記說孔子是侏儒。這樣子算是有條理的考據嗎?這哪有什麼做學問的樣子?一個中文系的教授居然墮落到必須譁眾取寵來博取新聞版面,根本連一點人文素養都沒有。充其量只不過是炒個話題想辦法被記者採訪罷了。

孔子高不高有什麼重要性?重要的是孔子的歷史高度和道德高度。孔子之所以能為千秋萬世所景仰,是因為他上承中國文化兩千五百年而集其成,下開中國文化之新統又兩千五百年。司馬遷在《孔子世家》中也說,

「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爲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衆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聖矣!」

孔子的歷史價值,在這裡一覽無遺。「至聖先師」之號,也由此而起。

史料是死的,歷史卻是活的。歷史會隨著當代的需求不斷由史者演譯解讀,當代解讀的歷史也可以窺見這個時代的晦暗與光芒。如果北大中文系居然可以放任這麼沒文化的教授不斷大放厥詞只求上新聞,那麼北大中文的素質也可以由此想見。我還真好奇,北大中文的學生會不會因為李零而羞憤休學呢。

時風有來去,聖道無古今。不管孔子高不高,如果一般大眾聽到這種新聞,能夠藉此接觸聖人之道,那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