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年代

自從啟蒙時代以來,追求理性成為知識人的目標。理性成為一種象徵、超脫個人的存在,如科學定理一般是最後最真的真實。一件事情,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觀點,但是各種觀點都不會影響理性客觀的真實。

索羅斯則以他的哲學否定這種論述。他認為如同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一般,客觀的真實會因為人的觀點而有所改變。真實永遠無法觸及,因為每當你嚐試接近真實,真實永遠在變幻。換言之,「客觀的真實」只是一個不存在的假象。曾經讀過索羅斯著作的人想必對這種觀點並不陌生,因為他每一本著作必定都有相當篇幅介紹這種思想。

這本《不完美的年代》是索羅斯 2006 年的舊作,The Age of Fallibility。雖然不是新書,2009 的現在讀來更有味道。書中他延續以前幾本著作的政治觀點,持續發展。然而由於他能夠接受自己「無法企及真實」的觀念,所以他每本著作中,雖然有道理一以貫之,然而細節也不斷修正。看這本書,等於是在看索羅思在 2006 年對世界的解讀、對美國政治的觀察和針貶、對世界各類議題的討論,以及對次房泡沫的預言。一如往常的,讀索羅斯的著作不能不佩服他眼光的宏遠與思緒的縝密。

這本書讀來並不輕鬆,兩百餘頁的小書看了我三個禮拜。曾經覺得奇怪,聯經屢次出版索羅斯的譯作,這本書怎麼不出反而是左岸出了。讀了以後當即恍然,因為這本的內容實在不適宜普羅大眾。在努力跟上索羅斯的思緒之餘,也發現許多書中提及美國社會受到政治人物干擾導致偏離均衡的狀況,在台灣社會也有不同的影子,讓思慮一絲絲不停的縈繞腦中。如果想看點輕鬆娛樂的讀物,或許這本書並不適合。但是這本書對同時放眼全球的思考是有幫助的,對理解政治人物對社會的操弄也是有幫助的。

索羅斯的世界,永遠都不會完美,因為真實的不可企及,所以永遠都有改進的空間。在這個觀點上,這本中文譯作的書名其實取的不錯。不過,若著眼於這本書的內容都依據在當時的世界大勢上的話,那麼原著的《The Age of Fallibility》,描述危機四伏的 2006 年,或許更為貼切。

Amazon 再推 Elastic MapRedue

以後不用自己再建 MapReduce cluster 了…

自從 Google 2004 年發表 MapReduce 的 paper 以後,世界上各個 MapReduce 的 project 就層出不窮。Hadoop、Disco… 多如繁星不勝枚舉,彷彿 Cloud computing 這個喊的震天價響的名詞少了MapReduce 就不叫 cloud 了。

Amazon 相當以 cloud computing 的先驅自豪,從早期最受歡迎的 S3、EC2,到後來的 SQS、SimpleDB、EBS 都相當實用。現在 Amazon 更把 MapReduce framework 搬上來了。不過可能動作太快,他的 Getting Started Guide 根本連結都還沒好… -_-

Pricing 的部份,因為它必須在 EC2 上整合,所以 cost 是計算 EC2 的 instance cost 加上 MapReduce 的 cost。划不划算?可能就要自己打打算盤了。

搬新家了

我們辦公室在今天搬新家囉。沒有挑選黃道吉日習慣的我們,在今天上午告別原本在杭州南路的辦公室,頂著仿彿酷暑的艷陽搬到距離不遠的金山南路…

既然我們血液裡流著「紀錄」的因子,當然要照往例拍照紀錄一下…

hallway
新辦公室的走廊</p>
our new office layout
新辦公室格局</p>
our new office
另一個角度看新辦公室格局</p>
meeting table - 還很混亂
大家都頗喜愛的新會議桌,可以有開會或是吃東西的地方… 雖然還放了不少東西還沒整理 XDD</p>
platform on the roof
外面居然還有整理一個迷你花園。雖然我不是很能理解,不過同事們似乎很興奮 :p</p>

那麼,2009 還有三季,希望在新的環境,有更好的另一段開始!

哪個國家債務負擔最重?

哪個國家債務負擔最重?
(Photo from The Economist)

金融海嘯襲來,各國爭相舉債刺激經濟。但是每個國家對這種措施的承受度不一樣。有的國家財政比較健全,舉的起;有的可能吃了就變瀉藥了。

這張圖是從 Economist 來的,引用 IMF 的資料畫成的圖表。表中可知,西方工業國的舉債多半高過新興國家,而日本的債務負擔尤其沉重。

貨幣戰爭

這是個欠了好一陣子的讀書心得。

我知道這本書去年很紅。這本書高踞暢銷書排行榜數週不墜,讓不喜歡暢銷書的我買了好一陣子以後才開始讀。開始看以前,stealth友善的提醒近年大陸不少學者持陰謀論的角度來解讀西方世界的許多現象。不過,是到看完這本書以後,才知道什麼叫做鋪天蓋地的大陰謀。

或許應該說,如果你想知道什麼叫陰謀論,那就應該要讀《貨幣戰爭》。

會這樣講,並不是因為我完全不相信書中的內容,而是因為我認為書中的內容過度簡化。社會科學畢竟無法享有自然科學的研究便利,可以在控制精準的實驗室中,針對少數幾個變數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實驗。許多社會現象我們只能解讀,卻沒有辦法精確的定義絕對的因果關係。書中過度簡化的把 Rothschild 家族和歐洲各國的戰爭與一次大戰連結,更和美國多位總統的死亡扯上關連,未免失之牽強。這是我不全信的原因之一。

另外,世界上不會有永遠的常勝軍,也沒有不會崩解的帝國。書中把「國際銀行家」型塑為各種陰謀事件幕後的黑手,永遠常勝不敗的王者。但是我們身處的世界實在太複雜,不可能有任意一個人或是少數幾個人就可以主導,無論他們力量有多大,充其量只有推波助瀾之效。如果真的要能夠形成風起雲湧的時代大勢,那麼除了要時代因素配合以外,還必須要有廣闊的外元組合而成的集團。但是歷史上各種集團往往無法經歷時間的考驗,隨著時間漸漸增長集團內的成員多半會有利益衝突的糾葛出現。這也是我認為 Rothschild 家族無法長居幕後穩站贏家的原因之二。

書中接近二十世紀的部份,時常引述另一本《經濟殺手的告白》的內容。 我發現時人論及所謂「金權集團」的時候往往有一種失真的認知,即所謂「金權集團」必定邪惡無比,動用各種銀彈與媒體攻勢不擇手段達成目標、摧毀敵人。雖然這種說法有時正確,但是卻失之簡化。「金權集團」如果存在,組成成員必然會隨著時間浮動而有所改變。其次成員間不可能在所有議題上都同心協力,因此合作的根據只剩下信仰的力量,或是單純的利益互惠。而兩者都有脆弱之處。

陰謀論的好處,是讓你從不同於世俗的觀點去看事物,以及發揮懷疑的精神質疑平常不曾懷疑之處。但是陰謀論的缺點,就是過度簡化,凡事都找出一個邪惡無比的代罪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