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大陸的國學熱

上一篇才剛說到孔子不會為了胡搞瞎搞的孔子熱潮而高興,不過近來大陸越來越多人接觸儒學是事實。或許可以順便聊一下我的看法。

我個人以為,大陸正在發生的國學熱和孔熱,只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必然,而且是遠從清末就埋下的伏筆。清朝自從鴉片戰爭以降,對外屢戰而屢敗,晚近中國的百年外交史黑暗無比。時人很能夠理解他們遭逢巨大的挑戰,但是傳統的學術沒有辦法為他們解決問題開創新局。當時知識份子所謂「千古未有之變局」是也。

當時許多學人將中國的積弱不振歸咎於儒學無法有效提供出路。當然傳統儒學在當時也面臨許多困境,而且兩千年來許多經典被過度解讀,也造成許多光怪陸離的現象。除舊佈新本來是學術上的正常節奏,卻因為國勢衰弱與亡國之憂的巨大壓迫使知識份子採取的手段既激進又強烈。其中可以康有為為代表。康有為說過極具代表性的名言:

「守舊不可,必當變法;緩變不可,必當速變;小變不可,必當全變。」

以及

「能變則存,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

換句話說,當時的知識份子的憂急程度比熱鍋上的螞蟻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大家咸認問題禍根出在傳統學術之後,全面性地打倒清理便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向。於是從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等著作傳世以來,波瀾越演越烈,進一步激盪出五四運動,較溫和的將傳統學術貶居下位,最後被刺激演化而為驚心動魄的文化大革命。十年烽火之後,中國文化不復存於故土,身懷傳統文化素養的人,或遭殺害、或遭迫害,或不得不委曲求全以保首領,終身不敢再言風骨氣節。因此余英時才有「為什麼非要那塊土地才叫中國?那塊土地上反而沒有中國!」之嘆。

在中國大陸國力日盛的今天,在失去文化的根以後,大陸沒有任何可以充實內在的事物與思想。隨著物質力量逐漸進步以後,重尋文化根源是勢必會經過的路途。否則沒有任何中心思想與文化,要用什麼方式或態度來面對世界?又如何能取得自己的定位?從這個角度看來,重新探尋自己文化的根源,了解認識孔子與儒學思想,只不過是歷史的長河中,必然會出現的小浪花而已。

這才不是孔子的勝利

忙完了一整天累壞了,卻看到了一則烏煙瘴氣的新聞,搞的一肚子鳥氣。

孔夫子紅到美國去 眾院決議案尊孔

更新日期:2009/10/31 13:23
至聖先師孔子在華人地區的影響力根深蒂固,現在甚至紅到了美國去,美國眾議院以壓倒性票數通過決議,表彰至聖先師孔子,讚揚他所提出的儒家思想,雖然今年5月,巴拿馬的環球小姐選美賽中,一名參賽佳麗還以為孔子是日本人,當場出了糗,不過孔子的聲名遠播,連美國人也開始體會到孔子思想的魅力。
巴拿馬佳麗:「『混亂』一詞,是孔子發明的,他是古代的中國人…日本人,距今年代久遠,謝謝。」
巴拿馬選美佳麗,搞不清楚孔子是何方神聖,還把孔子和混亂扯在一起,想必全球眾多華人看了是啼笑皆非。
還好美國國會對孔子推崇有加,最近眾議院以361票贊成、47票反對的壓倒性票數,通過決議案,表彰孔子儒家思想對人類社會的貢獻,孔子聲名遠播,連美國人也開始受到潛移默化。北京私塾老師:「父母呼,應勿緩。」
北京私塾裡,小朋友身穿著古代漢服,搖頭晃腦,跟著老師朗誦「弟子規」,場景彷彿回到古代過去,中國人尊孔不在話下,孔子今年滿2560歲,若是地下有知一定很高興;孔子熱捲土重來,連港星周潤發都要以考究的服裝造型,詮釋孔子,推出史詩鉅片。北京國子監司儀:「向大成至聖先師行禮,一拜。」
孔子影響力無遠弗屆,日本人也常帶著小孩到孔廟求智慧,孔子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思想,這一波孔儒熱潮席捲全球,都是孔子的大勝利。

真是好氣又好笑,不知道該生氣還是該捧腹大笑。這種神經病的尊孔方式,孔子會高興才怪!叫什麼「孔子的大勝利」?白濫的程度,跟常見的某種論調「孔子以及儒家其實是歷來政府愚民的工具」旗鼓相當,難分軒輊。盲目的尊孔和盲目的批孔一樣,祇是無知之下的愚昧行為而已。

要接近孔子的思想,就必須穿漢服嗎?那你讀十戒難道也要穿古希伯來服?讀可蘭經就要穿阿拉伯服?鬼扯!搞這種噱頭來教小孩,跟斂財的補習班有什麼兩樣?

這些尊孔的人既然連孔子生平都搞不太清楚,恐怕連一部論語都還沒讀過,更甭提什麼深入的研究了。他們既然不能理解孔子的思想,又要從何「尊」起?又有什麼可「尊」?

簡直是一堆神經病胡搞瞎搞。

什麼是中國?

最近朋友轉來一篇文章,講述的內涵約莫是國文教學不該引用經史子集的文言文,而多收納閩語文與原住民字,「因為我們不是中國人」。

讀文之後頗有感慨。「台灣人」和「中國人」在台灣已經被貼上許多的政治標籤,中間容不得一點異議或是自我表達的空間。沒有中間空間的存在,所有言論都被歸類非我即敵,只要意見和我略不相同,則你必定是深藍或是深綠的一員。

在台灣,許多人不願自稱為「中國人」。細究原因,或可分為幾類:

  1. 如果自稱為中國人,首先會被綠軍圍剿,現代網上綠色恐怖是也。
  2. 中國大陸的政府臭名遠播,沒人想跟他們沾邊,更不願意被其統轄。
  3. 大陸有許多民眾文化水準低落,道德淪喪。四處隨地吐痰者有之,為求小利戕害他人者有之。台灣許多民眾不願與之歸為同類。
這些理由,我都可以理解,但是卻以為這和「中國人」不見得要有關係。史學泰斗余英時的一段訪談,正好說出這種微妙的心理因素:(或許可以跳從 1:17 開始撥放)</p>

最擲地有聲的當然是余英時引述德國作家 Thomas Mann 的這段話:

「我在哪裡,哪裡就是中國。為什麼非要到某一塊土地才叫中國?那塊土地反而沒有中國。」

余英時所言無疑是文化上的元素。不過雖然意蘊不同,卻讓我更聯想到論語中的一章: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