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 公佈 CDN 方案了:CloudFront

之前 Amazon 已經在封測他們自己的 CDN 方案,現在正式公佈出來了:Amazon CloudFront。一如大家的預期,Amazon 在定價上把市面上幾乎所有的 CDN service 都打死了。定價依照地區別不同而有分別,但是整體來說都很便宜。另外,使用上幾乎沒有什麼妨礙。如果檔案原本就是透過 Amazon S3 在儲存,那麼使用 CDN 根本不費吹灰之力。

Amazon CloudFront 現在提供的 POS 數目還並不很多,但是對大部分喜歡使用 AWS 的中小網站來說,應該是綽綽有餘了。

不過,CloudFront 現在並沒有特別強調他們的 video flv streaming service (而這恰巧是許多 CDN 廠商都會強調的)。或許 CloudFront 現在比較適合拿來單純 serve image/js/css 吧?

從陳雲林事件,看防微杜漸的道理

大家都知道,犯錯的時候,就要改過。剛開始錯的時候,改起來最容易。這是最簡單的道理,但是很少人做得到。

這次陳雲林來台灣一趟,從最早剛到台灣的時候在圓山被嗆,後來在晶華甚至被圍在飯店內出不來,最後一天所謂「圍城」更激起嚴重的流血衝突。但是這整波事件的開端,如果讓我來切分的話,我會說最開頭是張銘清。

張銘清事件,是造成這波流血衝突的主要原因。這件事情上,馬英九和蔡英文處理的都極其失敗

張銘清來台灣,由於敏感的身分,一來就成為矚目焦點。由於他這趟行程是由高雄入境,前往台南,剛好都是政治版圖上比較反大陸的區域。因此許多人都抱持著「看好戲」的心態,等著瞧瞧會發生什麼事情。果不其然,後來就發生市議員王定宇率眾抗議、張銘清被追逐推倒的事情。

一般民眾可以抱持「看好戲」的心情來等新聞事件的發生,但是國家政府可不行。馬英九政府明明知道張銘清身分敏感,也知道很可能會碰上群眾抗議,但是卻沒有派遣足夠的警力來保護好張銘清的人身安全。這種可能性只有兩個:

  1. 馬政府政治敏感度太低,連這種常識都想不到。
  2. 馬政府太懦弱無能,雖然明知會有危險,但是因為怕被人罵「用台灣警察保護中國人」,所以不敢多所調動警力支援保護勤務。

以我的常識推斷,當然是 2 的可能性較高。簡單的說,馬英九政府必須為張銘清讓人有機可乘,負上完全的責任。是馬英九政府的預防措施不夠,導致所有連鎖的後續事件有發生的可能。他們沒有防患於未然的準備。

張銘清事件發生後,王定宇被起訴是必然的。但是對政治群眾支持者來說,王定宇被法辦只是「政治迫害」、「打小孩給外人看」而已。後續的解決只能仰賴他的政治族群領導者,也就是進進黨主席蔡英文。

不過蔡英文在這起事件中,也只說,「如果證明王定宇有錯,表達遺憾。」但是也沒有任何的處置。換句話說,等於是變相鼓勵支持群眾群起效尤。每個即將面對選舉的縣市議員,看到王定宇從沒沒無聞的地方議員,瞬間成為有全國性知名度的人物以後,又怎麼會不群相仿效?簡而言之,蔡英文必須為張銘清事件事後處理不當,負上完全責任。因為蔡英文事後處理的變相鼓勵,使得後面的連鎖事件發生的極為順暢。

一個是事前防範沒做好,一個是事後處理沒做對。

於是乎,陳雲林要來的時候,馬政府為了怕重蹈覆轍,只好用大量的警力來戒備。但是肅殺的氣氛卻炒熱了原本就已經沸騰的反對民眾情緒。而見獵心喜的縣市議員候選人,當然就在陳雲林來台灣的時候率眾抗議 (最初一兩天抗議帶頭的都是縣市議員)。之後綠營立委發現群眾力量逐漸累積,民氣可用,當然也就開始尋找屬於他們的舞台和政治養分。而群眾能量不斷蓄滿的結果,當然就是圍城的流血衝突了…

這個道理跟金融市場投機一樣。最初的損失就是最少的損失。這波金融風暴中,四五千點毫無反彈的下殺,如果有運用財務槓桿又沒停損的人早就被掃出場了。還能夠留在場內的人,只剩下方向作對、或是有停損點的人。

能夠在危機還沒擴大,甚至尚未出現之前就解決,才是好的危機處理。在這點上,我們應該鄙視馬英九和蔡英文。在危機處理上他們都不夠格。

是死背,還是融會貫通?

加拿大現在的總理是誰?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問題的答案。為了替自己辯解,他們可能會說,「我幹嘛記這麼多東西?這根本就是死背嘛。只有死腦筋的人才會背這麼多沒意義的東西!這些我只要上網查就好了啊。」而且,他們說的很可能沒錯。

那麼,台灣這邊現任的總統是誰?前任總統又是誰?住在台灣的恐怕很少有人答不出來。這到底是死背,還是常識?

1876 年,貝爾發明了電話。1903 年,萊特兄弟的 Flyer1 試飛成功。這些年份,對一般人而言毫無意義。如果只死背這些事情發生的年份,根本是浪費生命、虛擲腦力。然而,對熟悉近代科技演變的人來講,這些事件的年代就好像常識一樣毋庸多言。這些人能夠在時間軸上畫出電話、電燈、飛機、半導體、量子物理等近代科學的重要里程碑,而且充分說明他們的時代意義。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對喜愛三國故事的讀者來說,是喝水一般的常識。對他們而言,關羽溫酒斬華雄、趙子龍長坂坡單騎救少主的故事,根本無需多記就能琅琅上口。但是這些人可能不能理解,爲什麼那個年代要有陳群推行的九品官人法,爲什麼漢朝的選舉制度不再可行。而九品官人法對那個時代社會的作用為何,對魏晉南北朝的門第之風又有什麼樣的影響。但是,這對學歷史的人來說,卻是很普通的常識。那麼,誰制定九品官人法的呢?這是死背,還是融會貫通?

奇異 (General Electric) 在 1974 年一股多少錢?一般人對這數字不會有什麼感覺。但是對熟悉 1970 年代企業購併狂朝的人來說,因為他們理解股票市值對企業購併的影響力,併購大咖的股價對他們來說是非常熟悉而且必須熟悉的數字。然而,如果只死背股價數字本身,卻毫無意義。

加拿大現任的總理是誰?對熟悉國際政治脈動的人來說,他們不會不知道。而且他們也會知道,加拿大 10/14 剛選完國會大選,由保守黨獲勝。但是若非熟知國際動態,只是每次加拿大換總理以後就熟記現任總理的名字,那可真是不知所謂了。

片段資訊的記憶,如果沒有背後完整背景知識的理解,常常是毫無用處的。掌握了背景知識,那麼片段資訊只是其中的細節,熟習背景知識的時候自然就會記得。如果對背景知識沒有掌握,那麼即使記了再多的片段資訊,也是徒費工夫。只會淪為一般人口中的「死背」罷了。是「死背」,還是「融會貫通」,端看對於資訊背後的知識懂多少。

喔對了,現在的加拿大總理,是 Stephen Harper。或許是受到國際金融風暴的影響,現在 Stephen Harper 的支持率,也在節節下滑。

全世界都來一起做假帳

把頭埋在沙子裡面,不代表問題就解決了。

今天看到個有趣的標題,「金融資產損失 可暫不列帳」。看到有點傻眼,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簡直就是昭告天下:「大家準備一起來做數字美化帳面吧!」在這種局面下,財務報表數字還有什麼參考價值?

我想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這是什麼意思。講白一點,這種意思等於是說,以美國為首的國家,他們會計編列帳目的準則,可以暫時不用把金融資產的損失,列入帳面損失。講的更白,就是告訴他們:你們目前股票或是金融投資賠的錢,只要還沒認賠殺出,全部都可以假裝沒有損失!沒賣出就沒賠錢!這種做法唯一的目的很明顯,就是美化財務報表的數字。讓許多自以為「選股重視基本面」的人,看了財務報表以為買到好公司,等到事情爆發了才知道原來是地雷股,因為這些損失全部都沒有揭露在財報上面。而且這還是國際會計準則公開說許可的做法!

真讓人難以置信。會計帳目編列本來就是為了讓人可以客觀的看出公司的財務狀況。現在國際會計準則都公然允許大家做數字美化帳面了,將來財務報表還有什麼可信度可言?

金融資產損失 可暫不列帳

【經濟日報╱記者李淑慧/台北報導】
2008.10.15 02:43 am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昨(14)日突然發布新的會計準則,允許列在「交易目的」項下的金融資產,在某些條件下可以重新分類到「非交易目的」。這項修正案等於為陷入困境的全球金融機構解套,其巨大的投資損失將可不必反映在損益表。

金融資產重新分類後,這允許金融機構的資產可以暫時不必以市價來評價,虧損壓力將大幅獲得紓解。國內多家壽險公司包括國泰人壽、宏泰人壽等,在第一時間就取得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所修正的內容,趕緊拿給會計部門研商。

金管會昨天也收到這份新的會計準則,由於國內實施的34號公報是依據此準則訂定,金管會副主委吳當傑表示,已經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研究,基於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的立場,台灣很有可能跟進。

雷曼兄弟倒閉引發全球金融危機,不少人都認為,除了銀行本身的財務槓桿太高、過度投資之外,34號公報也是促成金融機構倒閉的重要原因。

華爾街日報不久前剛報導歐盟打算修改按照公平市值計算的會計準則,主要是因為銀行以市值評價旗下的資產,導致銀行在全球金融風暴下不得不提列鉅額的虧損。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並未經過徵詢外界意見等正常程序,昨天就突然發布修改會計準則的消息,且新規定追溯自到7月1日開始適用,讓外界相當震驚。

金管會官員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機下,如果還按照公平市價來評價其下資產,恐會讓金融市場失序。尤其證券化商品並無流動性,市價已經不是那麼客觀。

美國國會已經授權給美國證管會,可以暫時終止美國157號公報,也就是以市價評價金融資產的準則。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也跟進美國作法,允許在某些條件下,掛在「交易目的」項下的金融資產,可重新分類到「非交易目的」(「備供出售」或「持有至到期」)。這將允許金融機構的資產評價損失可以暫時不必列入損益表,虧損壓力將可大幅獲得紓解。目前34號公報不允許企業任意更改會計項目,掛在「交易目的」項下絕不能改掛到其他項目,否則就有操縱損益嫌疑。

官員表示,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修改會計準則,當然希望全球金融機構可以安度這次的危機,但為了避免業者趁機操縱損益,一定會訂定相當嚴格的條件,符合條件者才能重新分類資產項目。

連黑石也籌不到資金的時候…

全球市場跌跌不休,昨晚道瓊又跌 668 點。周五亞股開盤應聲 all 趴,香港恆生大跌千點,日本股市也一度停止交易。

現在的局面,金融機構連鎖倒,牽動股票市場連續重挫,逼迫持有證券的人賣出換現,更進一步導致資金緊俏,讓金融機構與企業的籌資更形困難。從今天的這個新聞,我們可以稍微看出問題的嚴重性。

今年六月間,傳出著名的私募基金黑石,即將購買上海長壽商業廣場的 90% 股權。當時也是業界一大盛事,不只是因為黑石名氣響亮,而且也是代表黑石對上海商業不動產投下的信心票,相當具有指標意義。沒想到不到四個月後的現在,卻傳出因為金融危機週轉不易,黑石在長壽的投資案尾款未能付清,目前陷入「延宕」的局面

真是相當諷刺的局面。黑石是私募基金界最大的龍頭之一,不只曾在去年市場的高點把部分股權 IPO 變現,而且之前釋股給中國政府更賺了不少。即便是在八月風雨飄搖之際,Economist 的 Briefing 也在討論私募基金出面協助市場的可能性,因為除了巴菲特以外,似乎他們才是手上還有流動現金的王者。

現在,十二點的鐘聲過後,南瓜馬車不見了。我們才知道原來他們現在手上的現金也不夠,連自己的投資款都付不出來。當曾被 Fortune 喻為 “King of Wall Street” 的人都在搶現金的時候,似乎也暗示了我們現在的局面到底有多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