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ure VoIP: Zfone ?

剛剛看到這裡才知道, PGP 的作者 Phil Zimmermann 寫了一套給
VoIP 用的 secure communication 軟體, 讓使用者透過 VoIP 通訊
一樣可以被編碼保護。

不過出人意料之外的, 他使用的 Protocol 並不是 SIP 裡面多的 stack,
而是直接 hack RTP layer 做出來的東西, 叫做 ZRTP。不必使用傳統
的 PKI, 也不需要 public key server 來運作, 更不需要 CA 來 sign key.
不支援 ZRTP protocol 的 SIP agent 仍然可以照常運作, 但是支援的
agent 就可以享有編碼保護。Furthermore, ZRTP 已經在 ietf 審
draft 了。

很有趣對不對? 他的這套軟體叫 Zfone, 目前已經在 public beta,
看來只要是採用 SIP protocol 的 VoIP 軟體, 都可以相容, 也都
有機會套用 ZRTP 來使用加密通訊。

可惜的是, Skype 使用的是自己獨特的 protocol, 因此 ZRTP
並沒有辦法應用在 skype 上面。

不過不知道我是不是被 PGP 的印象影響太深了, 我看到 Zfone
的第一個想法, 居然是「說不定以後可以使用這個來對 VoIP
做 digital signature, 這樣打完電話以後, 對方不用經過聲紋
比對就可以確認對方談話者的法律效力?」

我好像真的想太多了 XD

鄭州大學升達管理學院暴動事件

鄭州升達管理學院暴動事件

台灣可能不少人都沒注意到這個新聞, 因為每天的版面都被政治新聞
淹沒。如果不是這期 Economist 有報導, 我也不會注意到這麼一個
表面上看來平平無奇, 實際上卻暗藏不少秘辛的新聞。

升達管理學院是很嚴格的學校, 早上六點半強制規定晨操, 校園內部
禁菸禁酒, 而且週末如果沒有書面許可, 必須被關在校園裡面。

乍看之下, 似乎造反有理, 這種管理制度誰受的了?

但是學生的暴動訴求卻不是為了管理制度的問題, 而是為了畢業證書
的文字。以前升達管理學院的畢業生, 印的畢業證書是 “鄭州大學”
的學位證書。最近校方在研議, 把原本的 “鄭州大學” 改成 “升達管理
學院”, 導致學生不滿抗議。在跟校方的協商沒有結果之後, 陸續爆發
零星的衝突, 於是演變成為六月中的暴動事件。

鄭州升達管理學院暴動事件

河南的鄭州大學, 在大陸是比較被認可的高等學府, 學位證書如果打上
鄭州大學, 當然比升達好看的多。不過升達管理學院, 是鄭州大學和
民間資金合開的學校, 學費比鄭州大學貴上許多, 學生人數也是鄭州大
學的 1.5 倍。學生之所以甘心來升達唸書、繳高學費、以及忍受種種
的嚴格管理制度, 就是為了能換一張和鄭州大學畢業生一樣的畢業證
書。

現在, 鄭州大學把這個彼此之間的默契打破了。升達的學生感覺自己
受騙上當, 反抗當然是必然的。鄭州大學為了籌措辦學資金, 增設一個
學校來賣畢業證書; 學生為了好看的畢業證書, 忍辱負重繳高學費來換
取; 但是現在這個簡單的不成文約定卻被片面終止了。檯面下的交易
浮到了檯面上, 上演的彷彿是黑吃黑的戲碼。

我只是突然覺得, 這個故事如果搬來台灣, 是台灣的學校和台灣的學生
這樣搞的話, 我想那個學校的學生大概不會吭聲吧。

鄭州升達管理學院暴動事件

兩篇有趣的報導

還記得 dotcom bust 之後, 大家一窩蜂的 cost-down, 把 call center
和 low-end 的 developing 開始 outsource 到印度的事情嗎? 當時沒有
失業的人, 大都沉醉在一種自傲的情緒中:

“只有低階的工作會被 outsource 過去, 我們的飯碗門檻很高的,
他們無法取代的啦!”

Well, 當時有些人就已經指出, 不只是勞力密集的工作, 連建築設計等產
業也開始有外包到東歐的傾向。”不可取代”, 常常不是你自己說了就算的。

那麼現在來看看這篇文章吧。你以為印度人很愛搞 call center 嗎?
利潤不斷被西方公司擠壓之下, 他們可也不想幹了呢。他們也想開始
往原本被認為 “門檻很高” 的行業走。

什麼? 你說印度人癡人說夢啊? 那看看這篇文章吧。這些以前被認為
“門檻很高”、”飯碗很鐵” 的工作, 現在不只被外包, 很多還是被機器
開始自動化處理了。

Andy Grove 在 Only the Paranoids Survive 中說過,

“The sad news is, nobody owes you a career. Your career is
literally your business. You own it as a sole proprietor.”

孟子更在兩千年前就告訴我們,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