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s not for sale

紅透半邊天的 Facebook, 之前一直有市場耳語傳出, Yahoo! 正在努力和
Facebook 談併購, 價碼高達十億美金之譜。後來又持續有喊價聲浪傳
出, 說 Facebook 的期望價格是二十億美金,在在都替 Google 買下
YouTube 的新聞添加不少花邊材料。

現在, Facebook 的董事宣稱, 他們不賣。甚至有流出來的文件指稱,
Facebook 的 Mark Zuckerberg 甚至認為二十億美金太少, 不夠把
Facebook 買下來。

不禁讓我想到前幾天, 寫到看 Mark Cuban 文章的感想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going along for the ride and making
money with it, but it will catch up with you if you lie to yourself
and give yourself credit for the ride.”

Facebook 真的值這個價碼嗎? 這答案跟無名是否價值 $22 million
一樣。有人願意掏錢, 就是價。沒人願意掏錢的話, 就只是一句話而已。

不過, 熱潮真的越來越熱鬧了…

The Gamer’s Era

在 slashdot 看到了一個新聞, 我滿喜歡他的 subtitle 的:
Once A Gamer, Always A Gamer.

現在, 80 年代的遊戲世代已經逐漸成人, 大概 10 – 20 年後社會的
主要勞動人口都會由遊戲世代組成。

這種現象多半發生在所得較高的國家, 而這些國家多半也有人口
老化、外來種族遷入的社會問題。

這會對世界有什麼影響呢?

Video sharing 花招, 越玩越多…

youtube_holiday_season

YouTube 爆紅以來, 連帶的也創造出不少圍繞在週邊的創意網站。
從當初的 GooTube 開始, 到 mojitibubbleply, 和恐龍時代的
Geocities 有點相像。整個氣氛讓我想到 Geoffrey Moore
Inside the Tornado” 書中所說的, 一個巨星產業形成的
龍捲風暴, 創造出產業許多小廠商商機的故事。

就在聖誕假期要來臨的時候, YouTube 推出了 wishcast 服務。
你還在作/想做一般的 video sharing 網站嗎? 對不起, 機會並不
等待人, 市面上早就到處都是類似的服務了。甚至連這種加值
型態的服務也越來越多。

我並不是要說, 賀卡會從圖片從此轉向 video 形式。
I don’t think so, at least not so soon. 我要說的是, markets
are formed by the leaders and the foreseers, and in
this winner-take-all game, almost nothing is left
for followers.

Mark Cuban on Success & Motivation in Business

我是這陣子才開始看 Mark Cuban 的 blog 的。

當年我對 broadcast.com 印象很不好, 連帶的也認為這傢伙只是個
炒公司就賣掉的騙子, 有了偏見對他就沒有任何好感, 自然也不會
想看他寫的東西。

後來, 聽說他把 Dallas Mavericks 買下來當老闆, 然後搞的有聲
有色的時候, 我才開始想, 我是不是看錯這傢伙了?

今天看到這一篇 blog, 我才深深覺得, 人的成功果然沒有僥倖 😛
這傢伙雖然年紀不大, 但是智慧圓融, 而且顯然精明無比, 這傢伙
不管是做生意還是在金融市場打滾必定都會是一等一的狠腳色。

Success and Motivation:Drowning in Opportunity /Winning
the Battles you are in

多頭市場裡面,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行家。股市上萬點的時候,
每個人都辭掉正職不幹, 因為大家都認為自己可以在股市賺到
比上班還多的薪水。

一家公司順風順水賺錢的時候, 領導人會說自己英名。經營不
順利的時候, 會說景氣不好, 大環境不利於企業運作。

順著景氣賺錢、或是在多頭市場買股票沒有什麼不對。但是
如果沒搞清楚狀況、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 那麼時機來臨的
時候, 空頭市場就會用你的荷包告訴你, 你的本錢有多少。

無敵的感覺, 很誘人, 卻最危險。不管是金融操作、經營公司。
甚至打電動, 都一樣。

Google Offers Another Way to Cash In Options

剛剛在這裡看來的, Google 似乎又要替科技產業建立一個創舉了。
過去二十年來, 科技公司都盡量用股票選擇權 (stock options) 來當作
吸引優秀員工的手法。這個手段被採用的層面之廣, 可以從過去幾年來
討論 stock options 在會計科目上是否要被列入費用計算, 各個科技公司
的強烈反彈窺見一般。

但是股票市場波動性大, 許多員工不願意冒著長期持有選擇權的風險,
希望盡早獲利入袋。另一方面, 許多公司現在發放 options 也盡量低調,
不希望捲入最近新聞炒的火紅的選擇權醜聞當中。

於是 Google 開始和摩根史坦利合作。讓員工 (非高階主管) 可以選擇
把自己的選擇權賣給摩根史坦利。摩根史坦利會開發一個半私有的選
則權市場, 讓 Google 的員工可以在這個市場內出售自己的選擇權。運
作方式據報導說和目前市場上的股票選擇權雷同。

風險轉嫁是古老的金融市場老把戲。但是套用在現代的科技業上面, 卻
變成了創舉。不知道會不會有越來越多公司逐漸採用這種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