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最後一年的小故事 ─ 國丈周奎

 

最近常常想起一段歷史上的小故事。那是大約 370 年前,崇禎皇帝的最後一年。

那一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破大同,兵逼宣府,京師為之震動。

===這是故事開始的分隔線===

崇禎皇帝很苦惱,國庫沒什麼錢。明朝名目上的稅率本來就低,戰亂頻仍,許多地區若非在流寇的佔領之下,就是被亂軍阻隔不能上繳稅收給國庫。雪上加霜的結果,即使他臨時想組織軍隊禦敵也沒錢。

這時候有個大臣聽到消息,找上皇帝自掏腰包捐獻了兩萬兩銀子。這倒是給崇禎提了個醒。

「國庫沒錢,可是文武百官個個有錢。國難當頭,這些人就算平常再怎麼貪汙,好歹也會為自己的安危打算吧?難道他們就不怕覆巢無完卵?我來辦個募捐,只要大家都捐一些,至少就有錢可以招募軍隊組織武裝,好歹可以撐一撐吧!」

於是皇帝想了個辦法,頒佈辦法讓全民都可以捐款。用新潮一點的詞語來說,叫做眾籌 (crowdfunding) ─ 在京畿眾籌一支可以抵禦李自成的軍隊保護自己。既然是眾籌,當然也有參與的獎勵。所以崇禎也頒佈了各個名爵,每捐獻若干可以得到一些不一樣的尊銜。

辦法一公布以後,北京城的平民百姓響應十分踴躍,紛紛傾囊捐獻。反而是王公大臣、皇親貴戚,基本上毫無反應。最有錢的太監捐獻不過一萬兩,其餘大臣或幾百兩或一兩千兩的捐,總之毫不起勁。甚至有的大臣直接拉家當到市場上去喊價變賣,講白了就是演戲給皇帝看:別再逼我了,再逼我也沒錢!

崇禎一看不是辦法,轉念一想應該找人起個頭。立刻想到他的岳父,周皇后的爸爸國丈周奎,在當時是個有名的富人。崇禎希望周奎至少能捐十萬兩,來替大臣們當個表率。於是派個太監去傳話。周奎一聽到太監的來意,馬上開始哭窮:「我真的沒有錢呀!」太監死勸活勸都不行,最後討價還價之後,周奎只答應捐一萬兩白銀。

故事精采的地方正要開始。周奎想了一想,雖然捐獻打了個一折,但是要捐一萬兩白銀還是很肉痛的。於是他寫信給他的女兒周皇后,哭訴說你看你老公要把爹逼死啦!趕快救救你老爹吧。周皇后收到信又好氣又好笑,老爹你有多少錢我不知道嗎?都什麼時候了還跟我玩這招。不過老爸找女兒要錢總不能不給,把僅存的珠寶首飾變賣了一下,努力湊了個五千兩左右,叫人拿給周奎,也叮嚀周奎時局緊急,請爸爸盡量滿足皇帝的要求吧。

結果呢?周奎左手拿了女兒的五千兩,右手只給崇禎三千兩,大致上交代說老臣一生清貧,努力東湊西湊只有這點錢可以共赴國難。我所有的家底都給你了,別再逼老臣啦!折算起來,周奎不只一毛沒出,還偷了女兒兩千兩銀子。

沒多久之後,大順軍攻入北京。說是「攻入」未免誇大,因為北京幾乎沒有任何防禦。大順軍進城時,周奎一改本來的吝嗇小氣,大方的打賞。不過後來他想不大方也不行了 ─ 大順軍針對明朝大臣一個一個抄家拷掠追贓,周奎家裡光是現銀就被抄出五十幾萬兩,還不計其他需要變現的珍寶。當時北京城的老百姓,大家都嘲笑周奎引為笑談,說這個人真笨啊!早先一毛不拔,事到臨頭還不是什麼也保不住。

[故事中的金額可能會因為年代久遠記憶失誤而有所偏差,不過應該無關宏旨。]

===故事結束的分隔線===

周奎真的很笨嗎?

他的女兒當上了崇禎的皇后。後來看到女兒在宮中有對手田妃,就特地找了個陳圓圓去幫女兒助陣分寵。等陳圓圓被退貨,還知道立刻轉送給手握重兵的吳三桂來拉關係。這個人可不是吃素的。

他難道不知道大明朝要亡了嗎?他比誰都清楚。不然他哪敢跟皇帝玩這招?皇帝要他捐錢,不只不捐,還敢光明正大的偷走皇后的錢?他當然知道,所以才在預做準備。他知道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是明朝最後的精兵部隊,所以要緊緊拉攏。他知道明朝走到頭了,所以一毛錢都不會投資這個註定失敗的「眾籌」,所有的錢要留在身邊,以便在新政權買平安。所以闖軍入城的時候,他就一點都不小氣了:因為他知道這不是小氣的時候,這是必須積極表明自己效忠新政權的時候。

周奎當然也有失算的地方,所以最後他家破人亡。他以為這只是單純的政權更迭,以前可以用錢買到影響力和安全,沒道理新的政權不行。沒料到進城的「大順軍」只是赤裸裸的土匪流氓,不只要錢、要色還要命。碰到最原始的暴力掠奪,他所有的精心盤算只能盡數落空了。

那麼,撇開道德因素不提,如果易地而處,你能做出比周奎更聰明的選擇嗎?回頭看看北京城的百姓,紛紛把自己的家財投入到註定沒有回報的投資中。他們真的比周奎聰明嗎?

別忘了,正是這批「聰明」的北京城鄉民,十三年前生吃了「賣國賊袁崇煥」的肉。

===寫在最後===

我無意為周奎翻案。只是最近耳聞時事常常會想起這個故事。

當你看到檯面上的人物演的戲,看不太懂他們在演什麼的時候,回頭想想周奎的故事,也許你會覺得突然看懂了些什麼…。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