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還記得五四運動?

今年,社會輿論和媒體文筆再一次的忽視了當年五四運動。社會輿論的焦點都在林益世的恐龍法官官員要導入央視新聞上面了。誰還記得五四?[1]

在指責媒體不重視五四以前,也許我們應該先回頭想想,五四是什麼?五四為什麼重要?五四背後代表的是什麼精神?

五四運動已經是九十幾年前的事了。如果就廣義的五四運動來說,應當包含在五四以前許多文化人倡導的新文化運動。當時的背景,雖然清朝政府已經被推翻,但是北京政府始終萎靡不振。日本等鄰國依然步步進逼,國內工商業仍舊難以發達。知識分子憂急心切,認為需要從更本源的深處推動社會改革。最後的爆發點,在一次戰後的巴黎合約上,中國權利喪盡。不只要不回山東德國租界,對日本二十一條條約無法廢除,甚至只象徵性的拿回一些天文儀器。於是從鴉片戰爭以來累積近八十年的國仇家恨一次爆發。

1919 年五月四日,由北大學生起頭,學生運動匯集於天安門走向街頭。北京政府雖然試圖鎮壓,但是學生運動和訴求廣受社會大眾同情。全國各地的學生紛紛響應,甚至引發全國性的罷課罷工罷市。工人不上班,學生不上課,商家不開市。兩個月後,群眾一心,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不敢在合約上簽字承認。

五四當時的學生領袖,後來許多人都位居要津。諸如羅家倫、傅斯年、羅隆基、聞一多、瞿秋白、周恩來等人,都曾在五四中著墨甚深。

可以說,五四運動是由愛國政治觸動而生,最後也為政治所用。

新文化運動追求的是文化上的解放。五四運動追求的是國家主權的解放。由新文化運動起,當時人們企望藉由群眾的啟蒙而達到個人自由和國家強盛。五四運動則無疑是當代政治運動的高點。影響所及,無論國民黨還是共產黨,都以中國危亡的號招要求群眾自我犧牲成就黨國大業。影響所及,日後國共鬥爭上,也間接促成他們在日本侵華的議題面前,只能暗鬥,名目上卻必須張著反日大旗。

在文化上,進一步延續從康有為開始的拋棄傳統包袱的路線。倡導「德先生」與「賽先生」的五四,在群眾思想西化上成為重要的推進器。「打倒孔家店」和「推倒貞節牌坊」開始出現,魯迅《狂人日記》所謂的「仁義道德吃人」論調也約略同時登場。我們甚至可以說,五四運動為五十年後的文化大革命鋪下了路。

五四時代的人們都無疑都是一時的精粹。五四運動產生的動力,逼迫整個時代大步前進。或許道路和作法未必完全是正確的,但是在政治和文化上影響近百年歷史的運動,卻不是任何人可以磨滅遺忘的。

文化,是社會力量的根源。台灣能夠有今天的繁榮和祥和的社會,也是得力於先人的文化底蘊。如果我們持續選擇遺忘文化的根源,不斷忽視社會的精神泉源,那麼離失去現在的繁榮樂利也不會太遠了。

[1] 有趣的是,幾家大報裡面,唯一一家社論提及五四的反而是廣被蔑視的旺中。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