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not a Google fan, and probably never will be.

雖然如此, 但是我也很欣賞 Google 開放式以及敢於嘗試的文化, 以及
他們致力於吸引 high-talent engineers 的用心。

雖然我不討厭這家公司, 也能認同他們的股價水準, 不過我始終不看好
的是他們的前景, 以及未來的發展性。

Google 這些年來推出了很多種產品。記得去年年底和一位朋友聊到這個
現象的時候, 曾經說到, 「Google 大力拓展產品線的作法, 會讓我想到
一句 Peter Lynch 說過的話: “Diversification means
worsification”」。是啊, 我的確是這麼認為, Google 漫無目的 (或者
至少我看不出來目的何在)、亂槍打鳥似的隨意丟出一些產品當作市場
風向球, 但是對於產品的方向和定位並沒有做好規劃。造成的結果就是
有許多在市面上不上不下的網路服務, 大家都不會記得這些玩意兒叫
什麼。

而且在 Google 這種新興公司, 就和當年的 Intel 一樣, Engineer
很容易講話比 Product Manager 大聲。但是 Engineer 沒人喜歡做沒前
景老服務的維護和整修, 所以就造成大家一窩蜂地往新服務投注心力,
但是一些即將被淘汰的老服務卻無人聞問。

就是因為這樣, 昨天忙到深夜的時候, 打開 Business Week 看到一篇
“So Much Fanfare, So Few Hits” 的時候, 深有感觸。在長時間的
Googlemania Honeymoon 之後, 終於漸漸越來越多人開始審視他們的定
位和走向。澎湃的激情終將回歸現實,十二點過後的南瓜馬車還是會回復
原狀。

我不喜歡 Product Manager 大權獨攬的地方, 如果 Engineer 要求什麼
事情 PM 都幫你定義好, 你其實就是在要求 PM 扼殺你的創造力和原本應
當是無限的想像空間。但是我也不喜歡 Google 這樣 Engineer 聲音太大
的經營模式。看看 Orkut 吧。現在誰還記得 Orkut 是什麼? 他跟以前剛
上線的時候, 功能有了什麼改善嗎?

Orkut 現在和 My Space 相比, 只佔了不到 1% 的 traffic flow.

Refer to :
“So Much Fanfare, So Few Hits”
“Inside Google’s New-Product Success”
“Managing Google’s Idea Factory”

留言